首页> 资讯> 详情

在河西走廊寻找汉代的历史痕迹

2023-05-17 11:06:29 来源:探照灯好书

《大地中国》是北大教授、知名历史地理学学者韩茂莉所著的历史、地理通识入门读本,以朝代为时间段、从历史故事入手,深入浅出地解析复杂的历史与地理知识以及常识,是适合大众阅读的一本科普向随笔合集。这些随笔的选题相互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关联,时空跨度很大,但并不影响每一个选题各有意趣——比如“从云梦泽变迁看曹操败走华容道”“北京四合院与四合院文化”,读起来也都有滋有味。当然,对历史地理读物有系统性、学术性等各方面有更高要求的“专业”读者,可能会感觉这本书内容过于浅显,有意犹未尽的感受。


(资料图)

文/韩茂莉

甘肃省得名于甘州与肃州,甘州是张掖,肃州是酒泉,而无论甘州还是肃州,都位于河西走廊。偌大一个甘肃省,一省得名全出自河西走廊,可见这里对于全省不同凡响的意义。

河西走廊处于南北两大山体之间,祁连山、乌鞘岭在南,龙首山、合黎山、马鬃山在北。一南一北两道山体构成的走廊地带,却是一片广阔的土地,东西跨度大约九百公里,南北宽达一百多公里,如此宽广的地带,因夹在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,走廊地形的特点十分鲜明。其实,地理学界将这里称为走廊,并不仅仅因为地形像走廊,关键在于河西走廊在中国的大地上拥有重要地位,这里不仅地处东西交通的咽喉地带,而且凭借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绿洲,成为东西交通大道上的物资支撑点。

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,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众生。无疑,说起河西走廊,留在人们记忆中的,无过于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这样的诗句,苍凉而激昂,即使跨过了两千年,后人也不会停止对那段历史的回顾。两千多年前造就汉代关城的人物早已远去,但他们的足迹却未消失,行行列列,留在边塞,落在绿洲。

今天的甘肃省,GDP远远落后于东部各地,但在历史上,这里却有着不凡的战略地位。河西走廊凭借自身重要的地理位置,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已被纳入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,汉武帝在经营西域之前,首先在祁连山下的绿洲设立了河西四郡—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,这是中原王朝在河西走廊设立地方行政建制的开端。河西走廊的地形使这里成为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,为了控制这条道路,汉代不但设置了河西四郡,还在冲要地带修建了关口,即河西走廊西端的阳关、玉门关。与关口连接的是长城,西汉长城西端始于玉门关以西,向东延伸至辽东一带。如今,从玉门关外远远望去,汉塞依然横卧于沙漠瀚海之中。关口、长城与四郡,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延伸至西部的军事防御体系。

关口是控制河西走廊的要塞,冷兵器时期的关口往往设在山河之间的险要地带,但当我们打开地图,在阳关、玉门关所在之处看到的却是一片平旷之地,无险可守,那么为何要在这里设关?古人设置在这里的关口又在控制什么呢?一连串的问题,只有踏上阳关、玉门关故址,才能获得准确的答案。

河西走廊地处中国年降雨量400 毫米等值线以西地带,那是一片干旱地区,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,水资源比任何东西都宝贵,河西走廊西端的两个关口恰恰都与水源相关。玉门关的设置与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有关,这条河流从源头一路向西流入沙漠,西汉政府在河水所经之处设立关口,控制了水源就等于控制了这条道路,大漠之中无论商人、僧侣,还是军队,都必须经过这里,这就是关口设置在此的缘由。

如今,我们在玉门关附近的方盘城下,依然可以看到古河道留下的遗迹。玉门关如此,阳关的选址也与水源有关,阳关控制的不是河流,而是一片湖泊,那也是沙漠之中稀缺的水源。

汉代关口的位置与水源相关,明代的嘉峪关则成于地形。明代为了防御北方草原民族南下,于永乐年间开始修筑长城。明长城东起鸭绿江口,西至嘉峪关,形成了一道军事防御屏障。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,河西走廊南北方向最宽处超过一百公里,但两道山体却在嘉峪关附近逐渐靠拢,利用地形特点,嘉峪关设在两山距离最窄的地段,一道关城将南北两山联为一体,如同一道拉锁,锁住了西行之路,成为河西走廊西端的门户。

古人设置关口,多出于军事、交通以及税收目的,然而,无论关城设在何处,支撑关塞存在的物质基础都来自绿洲。

河西走廊位于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以西地区,若没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绿洲,农业便难以发展。唐朝诗人王之涣有诗云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写尽了河西的苍凉与雄阔。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描写的就是当地的气候特点,每当春夏,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会将海洋水汽输送到内地,中国东部的大地迎来降雨,然而河西走廊地处东南季风可抵达的末端,春风不度,难得甘泽。在年降雨量200 毫米以下的干旱气候区,绿洲之外的地方若失去冰雪融水,就是戈壁与沙地。正是气候原因,使得河西走廊的景观呈现为绿洲与戈壁、沙地相间分布的状态,于是今天的我们出敦煌城不远,就可以看到沙漠中的月牙泉。

西汉时期设置的河西四郡正处于绿洲之中,为了能在绿洲上扎稳脚跟,汉武帝陆续从内地迁移来二十八万人,从此绿洲上有了稳定的农业生产。考古学界在嘉峪关附近发现了几处魏晋时期的墓葬,墓室中的数百块画像砖成为研究河西走廊以及中国农业技术史、物质文化史的珍贵资料。宴饮、伎乐、庖厨、家畜、出行、狩猎、农耕、采桑、畜牧、打场、配种、驿使,画像砖巨细无遗地描绘了生活中的场景,这一幅幅连环画似的画面,展示的不再是苍凉,而是动人的生活。

(本文节选自韩茂莉所著《大地中国》一书,由文汇出版社 | 新经典·琥珀授权发布。)

中文原创 | 人文社科 | 历史地理通识

《大地中国》

韩茂莉 著

文汇出版社 | 新经典·琥珀

2023年4月

“中国”一词从何而来?

中华文明为什么诞生于中原大地?

为什么说关中地区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地理基础?

历史上,黄河下游源何发生多次重大改道?

为什么山东山西之间没有山脉相隔,却以山命名?

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,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,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。《大地中国》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,二十六个专题,贯通上下五千年,遍及南北东西,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问题,是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的一把钥匙。

侯仁之先生说,历史地理是“昨天、前天的地理”,本书将历史的时间体系纳入地理空间,依循山河地理,讲述历史.上的那些事,城市、农田、牧场、道路、关隘、江河、集市、寺庙,每个题目都是大地上的一块耀斑,虽然不能涵盖大地,却有着地理的魅力。

编辑 |珠   兰

主编 |刘羿含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消息!陈奕天要唱歌啦!在新剧中一展歌喉
下一篇:最后一页